
2025「提升生活品質」系列演講-科技新知
地震預測、地震預警到未來的智慧防災物聯網
        地震無法避免,但我們能做的,遠比你想的更多。
         當我們談論地震風險管理時,常聽到「地震預測」與「地震預警」這兩個名詞,然而,它們背後的科學挑戰與實踐方式卻截然不同。地震預測的終極目標,是地震發生前提出:何時、何地、規模多大會發生下一場地震,而地震預警,則是當地震發生後,對預期震度與抵達時間提出警告資訊。從兩者的差異切入,本演講帶您走進地震科學的世界。
         我們將深入探討地震訊號的偵測與分類技術,如何運用AI與大數據,從前震、慢震到微小的非地震訊號中辨識種類、進行偵測,並用0403花蓮地震的例子,探索「慢地震」作為前兆的案例分析。
        此外,演講也將介紹城市地震學(Urban Seismology)的嶄新視角:在建築密集、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地震波如何穿越城市、在地表與建築間相互作用?未來結合密集感測器網絡與智慧城市基礎建設,地震波將不再只是自然災害的代名詞,而是可以即時感知、解讀、並轉化為保命資訊的訊號。最終,當物聯網(IoT)、AI 與結構健康監測全面整合,我們將迎來一個具備自我感知與主動防禦能力的智慧防災物聯網時代,讓科學、工程與資訊充分整合,讓城市不再只是承受地震,而是能與地震對話。
         當我們談論地震風險管理時,常聽到「地震預測」與「地震預警」這兩個名詞,然而,它們背後的科學挑戰與實踐方式卻截然不同。地震預測的終極目標,是地震發生前提出:何時、何地、規模多大會發生下一場地震,而地震預警,則是當地震發生後,對預期震度與抵達時間提出警告資訊。從兩者的差異切入,本演講帶您走進地震科學的世界。
         我們將深入探討地震訊號的偵測與分類技術,如何運用AI與大數據,從前震、慢震到微小的非地震訊號中辨識種類、進行偵測,並用0403花蓮地震的例子,探索「慢地震」作為前兆的案例分析。
        此外,演講也將介紹城市地震學(Urban Seismology)的嶄新視角:在建築密集、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地震波如何穿越城市、在地表與建築間相互作用?未來結合密集感測器網絡與智慧城市基礎建設,地震波將不再只是自然災害的代名詞,而是可以即時感知、解讀、並轉化為保命資訊的訊號。最終,當物聯網(IoT)、AI 與結構健康監測全面整合,我們將迎來一個具備自我感知與主動防禦能力的智慧防災物聯網時代,讓科學、工程與資訊充分整合,讓城市不再只是承受地震,而是能與地震對話。


(聯絡電話:02-2321-8415*9)
現職: | :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教授 臺灣地震科學中心(TEC) 主任 國科會自然處 地科學門召集人 |
學歷: |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碩、博士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博士後研究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博士後研究 |
經歷: | 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系主任 臺灣地震學園 創辦人 |
專長: | 觀測地震學、斷層監測 |
榮譽: | 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

歡迎校友及非校友踴躍參加,免費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