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提升生活品質」系列演講-社會關懷
「後疫情時代的糧食安全 ― 從降低食物鏈的損耗與浪費做起」
        
爆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以來,多國實施邊境封鎖與人員流動管制等措施,所導致的供應鏈中斷讓全球糧食供應與分配遭受衝擊,致使各國對糧食儲備與安全高度重視。由世界銀行與各項報導,餐廳、旅館的關閉與封城導致的供應鏈中斷,造成許多生鮮食物沒有即時被消費,因而形成嚴重食物浪費現象。
        糧食安全的提升,傳統上主要係採用提高糧食生產力的「加法」思維,例如加強抗旱、抗逆境等品種的科技研發,可能採用基因編輯或基因改造的技術;其實,另外一個反向思考的作法,即是「減法」思維,在上中下游乃至消費者的整個糧食供應鏈,包括生產、採後處理與儲存、加工與包裝、批發與零售、消費等每個階段來減少糧食損耗與食物浪費。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估算,供應全球人口消費的食物中,每年約有十三億噸可供食用部位從採收後到消費的過程中損失或浪費掉。
        過去農政單位一向偏重生產型農業,糧食安全的重責大任,全由上游的農民來扛。其實,減少糧損與食物浪費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亦必須靠上游的農民、中游的加工與供應鏈業者、以及下游的餐飲業與消費者的積極配合,透過公私部門夥伴關係以及企業社會責任之宣導,積極投入技術研發與推動全民食農教育。
        糧食安全的提升,傳統上主要係採用提高糧食生產力的「加法」思維,例如加強抗旱、抗逆境等品種的科技研發,可能採用基因編輯或基因改造的技術;其實,另外一個反向思考的作法,即是「減法」思維,在上中下游乃至消費者的整個糧食供應鏈,包括生產、採後處理與儲存、加工與包裝、批發與零售、消費等每個階段來減少糧食損耗與食物浪費。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估算,供應全球人口消費的食物中,每年約有十三億噸可供食用部位從採收後到消費的過程中損失或浪費掉。
        過去農政單位一向偏重生產型農業,糧食安全的重責大任,全由上游的農民來扛。其實,減少糧損與食物浪費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亦必須靠上游的農民、中游的加工與供應鏈業者、以及下游的餐飲業與消費者的積極配合,透過公私部門夥伴關係以及企業社會責任之宣導,積極投入技術研發與推動全民食農教育。


(聯絡電話:02-2321-8415*9)
學歷: |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學士 |
現職: |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合聘教授 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系合聘教授 |
經歷: |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業經濟系訪問副教授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業經濟系博士後研究 |
榮譽: | 美國農業經濟學會最佳博士論文獎 德州農工大學副校長研究傑出獎 德州農工大學副校長 研究伙伴獎 |
專長: | 農業與資源經濟、生產力與效率評估、氣候變遷、
農產貿易、數學規劃、風險分析
|
